9月17日,国新办举行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就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以及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前进入老龄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居家养老是中国人的主要选择。但是想做好居家养老,不可能离开社会支撑,从目前看到居家养老做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是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和身边服务作为支撑。请问民政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今后还有哪些政策方面的考虑?
高晓兵:
在熟悉的环境,有亲情伴随的居家养老,是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期盼。“十三五”期间,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组织试点、完善政策、鼓励创新等手段,推动了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首先,加大了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十三五”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比如人均养老面积、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的改造。同时,出台了规划、用地、税收等政策来鼓励社会资本向养老方面投入。在资金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投入,仅专项彩票公益金,近五年中央投入50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其次,向着哪里有老年人集中居住,养老机构就设在哪里的方向去努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9.1万的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嵌入式的养老机构也因此应运而生,服务在老年人身边。
另外,还做到老年人需要什么就尽快的发展这方面的服务。比方说老年饭桌、送餐上门解决了老年人做饭的烦恼;比如家庭养老床位,解决了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困难。定期的巡访关爱制度,使独居的老人有了安全感。对家庭适老化改造让家庭养老更加宜居。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互助式”养老,也就是年龄相对比较轻、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服务高龄的和失能的老年人,这样实现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这些工作使得老年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十四五”国家将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门还要从三个方面继续努力。在养老服务设施上,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在丰富服务方式上,除了要规范和继续推广相对比较成熟的家庭养老床位、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饭桌、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等。同时,还要创新方法,比如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养老顾问等等。在养老服务平台上,立足于建立区县、街道(乡镇)两级的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发挥综合养老服务的功能,更是养老的需求和养老的供给对接平台,类似于客服中心。
高晓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美高梅手机版:“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孤儿保障方面,2019年对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费,中央财政补助地方标准提高了50%。面对孤儿当中残疾孩子比较多的现象,启动了“明天计划”,对这些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共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17亿元,惠及22万多人次,使得这些孤儿最大限度地得到康复、能够自立、能够融入社会。同时,针对孤儿考上中专、大专、大学、研究生的情况,还启动了“孤儿助学工程”,每年拿出2.7亿元资金资助孤儿上学,支持他们继续读书。
对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这是特别特殊的群体,名义上他们有父母,但实际上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不是孤儿,却似“孤儿”。2019年,民政部会同12个部门出台了政策,让这些事实无人抚养的孩子能够比照孤儿的生活保障标准,享受到同等待遇,使得这些孩子能得到及时抚养。这项政策的出台,填补了儿童福利制度上的一个空白,是一项非常得人心的制度,也是一项解决现实问题、针对性很强的制度。
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方面,目前有5.6万名儿童督导员、67.5万名儿童主任,服务在留守儿童身边。民政部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关爱和帮助这些孩子,推进留守儿童相关政策进工地、进村(居)进行宣讲,惠及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目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道,共同迈进了全面小康社会。
国务院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下一步,民政部要发挥好协调督促作用,推动出台跨部门、跨领域相关规划、制度、办法,进一步满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需要。针对孤儿中残疾或者重度残疾的比例上升的状况,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把它打造成养育、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同时,推动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生活补贴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增长,对留守儿童也会继续关爱,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关爱保护网络,把这些工作做得更为扎实。